查看原文
其他

立方动态︱第十八届“新建筑人才奖”获奖学生深圳建筑考察之旅

立方设计品牌部 CUBE立方设计 2022-12-14
6月23日,第十八届立方新建筑人才奖获奖学生考察之旅如期举行,虽然因为疫情等其他原因有些同学没能来到深圳,但也在线上进行了作品分享。
△立方设计合伙人向大庆先生(后排右三)、设计董事肖明先生(后排左一)、设计董事邹琼仪先生(后排左二)、设计董事王博先生(后排左三)与获奖学生颁奖合照
出席本届作品点评以及颁奖仪式的嘉宾有立方设计合伙人向大庆先生、设计董事肖明先生、邹琼仪先生以及王博先生。而向大庆先生和肖明先生也正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学长”,在与到场学生互相认识、交流学校课程等话题之后,作品分享暨颁奖仪式正式拉开了帷幕。
立方设计合伙人向大庆先生首先发表致辞,他表示:新建筑人才奖已经开办了18届,一直秉承着重视与高校的交流、对民生与建筑的关注初心;积极创造机会来缩短未来建筑师们从校园到实践的距离。
立方新建筑人才奖则正是通过校企双方的有效协作,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鼓励学生新的尝试、寻找新的思考方法,让大家不仅是完成一项竞赛、一个作业,也能从课题中提升自我,通过新的知识打开自身眼界。
而邀请学生来到立方公司,也是希望与获奖学生不仅是从作业评选上进行一个认识,也能在现场深入交流探讨,结下缘分。
△立方设计合伙人向大庆先生发表致辞

本次比赛从13名学生的作品中评选出10个优秀作品,获奖的学生们在线上、线下分别讲述了作品的设计理念及过程。在听取学生们的分享之后,董事们也表达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详细询问了学生设计细节等,同时以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从整体逻辑、设计排版、技术层面、现实规划等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点评。大家以一种平等交流的态度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和学生一起对社会、城市进行深层次探讨。

△立方设计合伙人邱慧康先生点评学生作品


△设计董事肖明先生
△设计董事邹琼仪先生
△设计董事王博先生

△学生分享作品现场

此次获奖作品类型丰富,并且出现了新的以电影为切入口的选题作品。不仅展现出了获奖学生们年轻新锐的设计视野,也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年轻群体对社会、城市的创意思考。


佳作奖:专题建筑设计研究-武昌古城门的虚拟仿真
获奖学生:甘友铖、沈瀚哲 

△右滑查看作品

武胜门是武昌城朝北的唯一城门,是十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我们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它外轮廓非常有特点,屋面弧度柔曲、富有弹性,重现这些特点自然也就增加了复原内部结构的难度。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它出挑高远的屋檐起翘。为此我们通过尝试调整抹角梁、采步金与老戗的位置关系,增加摔网椽数量,调整相邻摔网椽根部高度增量参数等建模实验方法,使最终呈现的效果几乎与老照片无异。可以说,这是本次设计课中最让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一个事情。
在武昌城的九座城门中,武胜门因挑鱼卖菜的市井文化而独特,人们生活在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建筑中。这些建筑很多也已十分老旧,它们有一些诸如底层架空、斜撑遮阳棚等这样的特征,人们也很惯用木材或芦席这样的材料去做表面的围合,这些特征无不回应着武汉地区湿热的气候。做商铺的,做菜摊的,做住宅的建筑各有各的特点,我们运用建筑学的知识去设计去还原这些建筑类型,努力去还原历史的场所感。
佳作奖:住区设计-邻里之间 多邻混居社区

获奖学生:宋佳薇、王梦城、陈柳颖 

△右滑查看作品

多龄混居住区选址在黄鹤楼下,大成路东侧,复兴路西侧的待拆旧小区中,场地正处于片区新旧发展交替地带,周边既有大量退休的孤寡老人,也面临着音乐学院毕业学生就业难、安家难的问题,因此在该地区预计建设一个社区养老和鼓励创业就业的新型混居社区,让年轻人为社区带来更多新活力,老年人为年轻人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创造新型多代共融的“家庭社区”。

老年社区位于社区中央,主要居室南北布置,底层设置公共服务空间,建筑体块错落形成室外休息平台,提供老年人及其家属日常休闲交流的场所。

青年村落承接城市设计创客中心,采用居住办公混合的模式。居住模块靠南,八种组合模式,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办公模块靠北,可供用户自由设计组合。

青年公寓居住单元为模数化设计,以不同开间满足不同人群租住需求;家庭住宅承接城市设计综合体节点,设置满足核心家庭的居住户型,室外设置儿童活动区实现亲子互动。四种居住模式对应不同户型,满足各年龄阶段人群不同需求,让多龄人群和谐共居。

佳作奖:住区规划与居住专题-Weaving City, Weaving Housing

获奖学生:杨健文、傅涵菲 

△右滑查看作品

此次住区设计场地区位极为特殊,一方面紧邻城市名片黄鹤楼,另一方面处于一片城中村中,同时交通环境优越。如何处理这样的城市context以及城中村发展问题,是最大的挑战。

场地在城市设计中所提及的[城市第一公共等级区域]和[城市第三公共等级区域]之间,而城市裂隙则作为城市设计项目的核心问题,在此尤为显著。因此在城市尺度上,此设计探讨如何利用公共空间的组织关系形成城市裂隙的弥合。利用两条不同的主轴线,一道利用视廊控制和游览引导进行核心公共空间节点组织,一道利用社区空间共享进行公共空间系统组织。

而作为复杂的场地元素交织的结果,最终设计中的居住类型也有所差异。多种不同形态的居住空间相互之间共生共存,彼此和谐串联,成为了社区尺度上的核心议题。主打经济的还建住房,主打适用的经济商品房,面向年轻群体的长租公寓以及常住公寓loft以及酒店式公寓,共同组成了混居社区的有机结构。

具体的户型层面与策划中的多个主体人群紧密相连。利用还建居民,游客,租客。商贩的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筑具体的户型设计,并进行有关户型组织关系的讨论。利用平均房价和居民平均收入,N*20270/(5000*12)≤20年,得出N小于等于59.34,我们由此确定较受欢迎的户型可能面积集中于60平米左右,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由此为依据进行户型设计和户型比例分配。

佳作奖:高层建筑设计-Roaming in the cloud

获奖学生:胡蝶 

△右滑查看作品
本设计尽可能将高层建筑向公众开放,服务工作人员、城市居民和游客,创造开放、互通、共享、自然的综合性垂直化城市空间。基本策略是设计休闲绿地+商业+步道(阶梯 空中连廊等)的“城市立体漫游“体系,让人们可以从裙房至塔楼,沿着绿脉漫游,“漫游”且 “慢游“,由此享受城市慢生活。整体立体慢行系统和景观系统,商业系统结合形成多维度休闲空间,将地块的多层空间连接成一个整体。绿化沿裙房向上蔓延,并通过一个架空的慢行系统将裙房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休闲、共享及创新展示的空间系统。

佳作奖:高层建筑设计-城市之窗

获奖学生:戴月文 

△右滑查看作品

设计场地位于武汉江岸商务新区,场地南侧为市民活动绿地以及地铁站,北侧为待建高层用地。通过前期对用地以及类似案例调研,我发现,高层设计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1、与城市道路相邻,噪声大,环境混杂;2、传统塔楼设计的巨大尺度造成了建筑与人的疏离;3、在周末,商务区成为“鬼城”,源于高层设计功能普遍单一无法满足多时段使用。
因此,我的设计核心围绕了几点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1、邻城市道路三侧采用完整立面;面向城市的主要立面(南)与道路有一定距离, 开放以吸引人流- 形成U字形布局。2、利用U字形布局设置下沉广场,围绕广场设置小型商业及退台,将小尺度空间置入塔楼立面,将大尺度空间在局部转为亲人小尺度。3、裙房功能以小型商业及市民活动空间为主,既服务塔楼办公人员也服务周边居民。
高层建筑设定主要功能为办公,形式上分为双塔,西塔为创新型办公,东塔为标准型办公。它们之间有两空中廊道将双塔连接,两个廊道之间有45度夹角,一个廊道面向城市主要道路及江岸,另一个面向场地东南角地铁站—即人流的主要来向。两廊道在空中成为了开向城市的“窗户”,吸引着城市中的人群。  同时,在高层部分,还穿插了一些盒子,标志着内部的共享创新使用功能。在立面设计上,底层与高层平台种植绿化,为钢铁建筑带来绿意。裙房部分,外侧为完整立面,采用金属格栅做整体性设计;高层部分,选用遮阳穿孔铝板增强整体性,连廊及穿插“盒子”打破了立面上的连贯性,为塔楼增强了趣味。
佳作奖:城市设计-放学后
获奖学生:胡蝶、金美妤、赵宜茹 

△右滑查看作品

城市调研中,我们对武昌紫阳片区内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空间类型上的归类和特征研究,并对居民公共活动进行了重点访谈和调研,对特殊活动行为,如摊贩活动进行考现观察。我们发现片区内有较为集中的小学和幼儿园,在下午放学时间段内,儿童和家长成为街道和其他公共空间的活动主体,而该片区的车流量较大,路面条件较差,在安全性和趣味性上都有缺失。于是我们决定聚焦于儿童放学的通学路的设计。

与儿童相关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安全,于是我们首先通过问卷统计出不同公共空间家长对安全性的感知,得到结论——车行马路最让人感到不安全,而公园、离家或学校近的社区级开敞空间更能给人安全感。我们再从道路的角度通过可停留性、安全性、不行舒适度、儿童设施分布的情况对区域内每条街道进行评估,结论是解放路的儿童友好程度最低,而与之平行的后长街友好程度较高。于是我们通过分时间段的交通管制以及设计有趣地节点将儿童快速地从解放路引流到后长街,并把后长街作为主要的通学路。为吸引儿童进入到后长街,首先对儿童活动的频率进行统计,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不同类型的活动通过不同颜色的图标表示。然后归纳出了儿童吸引力要素和儿童活动法发生的环境模型。综合行为环境模型、心理安全要素和道路交汇的节点,我们确定四个节点位置,在每个节点处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使后长街成为一条内容丰富、活动安全的儿童通学路径。

针对于各个节点的不同空间特质与周边环境特点确定其不同的功能主题以及不同的儿童行为活动:节点一作为微型游乐园,节点二作为微型植物园,节点三作为景观休憩小公园,节点四作为老幼健身广场。针对于不同节点,发现空间现存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并根据前期儿童活动行为研究,进行了初步功能分区并确定相应的空间要素。形式上采用可灵活组合的模块化的形式,将不同尺寸的功能模块进行组合,以激活场地,为儿童提供安全有趣的活动环境。

特别奖:专题研究设计-光锥之内

获奖学生:胡培炜

△右滑查看作品

“是空间塑造了故事,还是故事塑造了空间?”
电影中的空间以碎片的形式呈现,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转译的手段,将完整的故事与碎片的空间整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空间或实体,让故事以及其包含的场所、行为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在《银翼杀手2049》的故事里,主角K作为一个复制人,经历了一段基于自己身份与记忆的探索旅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故事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K站在“自己是复制人”这样一个参照系来呈现的。这种事件信息与观察者的关系,让我想到了物理学里“光锥”的概念,将其化用到本次研究中时,判定事件是否在观察者光锥内的标准从“时间、距离、光速”变成了基于电影呈现方式的“场景、动作、剪辑”。

在这样的标准下,可以将全片的故事加以梳理,按时间线画出事件的图表。再将图表的时间线在三维空间中展开,每个时间点的事件对应在空间中,按是否在光锥中的判定结果得到几个重要故事节点的半径并以圆形来表达光锥的边界。至此,我们找到了了一种将有时间顺序的故事,转译的具有空间特性的有中心性的结构。换句话说,我们构建出了一套将故事空间化的“语法”。那么接下来就是“词汇”的构建。

本次研究中选取的主要片段是K与AI女友在公寓中互动的片段,在本段中进行一系列的镜头、动作等的分析后可以在建模软件中还原出整个公寓的空间布局以及几个关键镜头或小片段的机位和演员动作轨迹。基于软件中还原出的空间与实体,结合故事本身,可以提取出本片段的几个空间“词汇”。接着将整个故事所处的未来洛杉矶的城市风貌,以及主角K从城市回到公寓途中经过的街道与楼梯间用相似的方法进行转译。如此便得到了在不同城市尺度上的空间“词汇”。
接下来再基于自己所编写的故事片段,将故事转译成具有空间属性的“光锥”,并将故事中的词汇置入到“光锥”中,由此得到了最后的成果。

三等奖:高层建筑设计-新与老的城市共鸣器

获奖学生:傅涵菲 

△右滑查看作品

设计场地位于武汉市的武昌滨江商务区,紧邻武汉标志性建筑绿地中心。

在场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绿地中心的建设和整个滨江商务区的规划发展,场地处在一个新与旧相互交融的状态之中,一方面,新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另一方面,场地周边仍然遗留了很多武汉老城区住宅,呈现出一副很有意思的新旧共存场景。

我们的场地就被包裹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那么当我们需要新建一个高层建筑的时候,是否可以探索一种能够连结城市中新老关系,成为一个城市的新老共鸣器的建筑呢,这样的共鸣可以体现在形态上、业态上、材料上等等方面。

基于此,就形成了最基础的,体现新旧共鸣的剖面功能分区。“新”的部分作为相对静的区域布置于一侧,而“老”的部分将作为活跃的区域从地面一直延申和穿插在新的部分之中,成为特殊空间。这样的特殊空间在功能上我把它定义为与传统高层中的企业办公、联合办公空间不同的新型soho办公空间,它就成为了这个城市新老共鸣器中的一些共鸣点。在形态上,“旧”的部分采用了武汉传统里份的坡屋顶建筑形态,作为实体的部分从地面开始向上穿插在采用新玻璃幕墙的虚体空间当中,呈现出两者共鸣的状态。

这些“旧空间“,作为新老共鸣点,就成为了多层次的空中公共活动空间,作为配套商业空间、绿化花园、展览空间、联合讨论空间、健身空间以及soho办公空间。
最后在“新“建筑的立面上进行了一些细化。首先在企业联合办公部分,在面街立面上做了错层处理,在空中创造出一些室外多层次绿化空间;其次立面材料根据面街与面河的不同,采用了私密程度不同的穿孔铝板(面街)与格栅玻璃幕墙(面河)设计,穿孔铝板从下至上、由实转虚过渡,而锯齿状玻璃幕墙旋转一定角度,能够有效地防止高层的西晒问题。

二等奖:城市设计-缝隙空间再生

获奖学生:陈柳颖、王梦城、宋佳薇 

△右滑查看作品

紫阳片区作为武汉的老城区,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经济发展潜力。解放路在紫阳片区中,处于发展较为缓慢的区域,需要进行有力的城市更新,促进经济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我们以解放路两侧建筑间的自发形成缝隙空间为抓手,试图保留缝隙空间中自下而上形成的生活气息,并消除因规划不足而造成的混乱状态。根据缝隙空间的交通和公共空间属性组成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并综合周边的建筑和用地性质选择三处商业性建筑和地块进行对应改造,并将缝隙空间与居民区道路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慢行步道。

一等奖:CIRCULATION

获奖学生:李詠錡

△右滑查看作品

以电影《功夫》中的片段作为研究对象生成空间。两个“回”形空间接合而成的循环结构。就像朝相反方向走的两个人相互交织。他们是两个极端, 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并无对错之分。日复一日的斗争和纠缠, 永不休止。整体设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 空间转译、空间解构、空间重构。

空间转译: 通过电影片段中的线索生成由三种空间叠合而成的原始空间结构。

通过还原电影中的以九龙城寨为原型的猪笼城寨, 得到了第一种空间, 一种静态的具像空间。而因电影片段中, 着重描写的是打斗场面, 人物动作多而富有变化, 通过分析与还原人物的动作与活动轨迹, 得到了第二种空间, 一种富有动感而连续的抽象空间。然后是实体化电影片段中的镜框与运镜, 得到第三种空间,  或零碎或持续的分散空间。

空间解构: 通过特定的操作对原始空间进行分解。

选取片段中人物打斗时建筑版破坏的点作为“爆破点”, 对原始空间进行“挖空”操作。电影片段中所摄的场景角度会转变, 根据场景角度的不同对原始空间进行“切割”操作。分解后的空间还需要转化成为易于组合的空间碎片。切割而成的空间有12个, 通过对空间进行“蒙太奇”, 得到6个空间碎片, 对它们进行简化使之能够更好的进行重构。

空间重构: 改写剧本得到新的空间线索, 组合新空间。

通过改写剧本, 得到了一种以两个“回”形接合而成空间框架。新的空间结构会依托此空间框架所建立, 正如一个新的“骨骼”。有了新的剧本, 自然会有新的人物的动作与活动轨迹,以及新的镜框与运镜, 于是有了一种新的静动结合的空间结构。把它拆分放到空间框架上, 再加入6个空间碎片, 全新的空间就此形成。

次日,获奖学生在立方设计的带领下参观了南开大厦、高北十六、人才园等公司代表作品,希望学生亲临建筑实地,去观察体会建筑所蕴含的设计构思。同时也有南头古城、深圳图书馆、欢乐海岸、深业上城等人气景点,近距离感受深圳这座城市的魅力。

△南开大厦项目考察

△高北十六项目考察

△学生参观方站CUBE STATION及万科云城

△学生参观深圳人才园

孔明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立方新建筑人才奖致力于发掘到有自主思考能力,有创意有想法有审美的优秀青年设计师们。在天马行空创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了解社会发展要求,关心社会人文,关心城市发展趋势,将创新与实事结合,打造一个交流无限制的头脑风暴场。

最后,再次真诚感谢所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和老师们,感谢你们的积极参与辛勤努力!校园生活虽然结束,但精彩的未来更在前方等待。

期待我们来年再见!



- 近期阅读 -

△论坛实录︱设计逻辑+数字木构:新即物性:自然材料的当代数字技术化

△立方见筑︱首开龙湖天琅:与山相生

△父亲节特辑︱我给爸爸建房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